汤晓鸥,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IJCV(计算机视觉国际期刊)首位华人主编。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
早在199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汤晓鸥开始接触人脸识别的算法。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继续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研究。2001年,他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2014年3月,汤晓鸥团队发布研究成果,基于原创的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2016年,汤晓鸥领军的中国人工智能团队,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大学一道,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成为亚洲区唯一入选的实验室。
人物简历
汤晓鸥,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汤晓鸥教授
IEEE Fellow,199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教授。2005-2007年于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视觉计算组主任。2008年12月起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室任主任和研究员。[7]
汤晓鸥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其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的多媒体实验室,2016年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大学一道,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3]
为促进深港两地的研究人员交流互通和协同创新,汤晓鸥牵头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联合实验室,并积极招募了一批海外优秀科研人才加入团队,继续在源头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社会荣誉
汤晓鸥担任多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的主席,包括计算机视觉最顶尖的国际会议ICCV和CVPR,并获得CVPR2009最佳论文奖,是CVPR 25年历史上唯一获奖的亚洲论文。现任影响因子最高的IEEE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PAMI)和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IJCV)编委(Associate Editor),IJCV首位华人主编。[3][7]
研究成果
汤晓鸥的研究领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及视频处理,已在这些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同微软合作已申请近40项专利。同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图像识别技术已被用于微软图像搜索引擎,成为世界上第一项图像识别技术被用于大规模商业应用。[7]
汤晓鸥人物素描
汤晓鸥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做出了大量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突破:2012年国际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上仅有的两篇深度学习文章均出自其实验室;2013年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上全球学者共发表8篇有关深度学习的文章,其中6篇出自汤教授实验室;2011—2013年间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会议ICCV和CVPR上发表了14篇深度学习论文,占据全世界在这两个会议上深度学习论文总数(29篇)的近一半。[8]
2014年3月,其团队发布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在LFW数据库上准确率达98.52%,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识别能力。[6]
2014年6月起,汤晓鸥实验室开始发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5%,开启了整个人脸识别行业技术落地的时代,令我国在该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