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借款逾期现象凸显,暴力催收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6月27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互金专委会)发布了最新网络催收情况监测报告。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数据显示,“滴滴模式”催收平台共计61家,涉及企业60家。其中,20家“滴滴模式”催收平台累计委托催收案件金额达8894亿元。
这些形形色色的催债平台,究竟是又一块万亿市场蛋糕还是处于灰色地带?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律师和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
记者在APPstore搜索“催收”,显示有十余款相关APP。记者下载后注册发现,操作模式大同小异。其中一个名为催催宝的APP上的数据显示,其待接债权为12.74亿元,而催债人数量为26100人。
记者调查后发现,目前从事网络催收服务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经营主体自身非催债人,其主要通过网站、手机APP等渠道搭建类似“滴滴模式”的催收平台,为债权人与催债人提供点对点的撮合信息服务;二是经营主体自身即是催债人,其主要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自身具备的催收能力及业务范围,或搭建平台供债权人在线提交催收需求与申请。
目前,第一种类型企业经营的平台发展迅速,成为了“滴滴模式”的催收平台。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6月的数据显示,“滴滴模式”催收平台共计61家,涉及企业60家(其中1家催收平台未公布经营主体),发现相关互联网网站48家、手机APP 31个、微信公众号30个。
61家“滴滴模式”催收平台分布于全国11个省及直辖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平台最为集中,超全国总量的一半。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6月的数据,记者发现20家“滴滴模式”催收平台累计委托催收案件金额达8894亿元。其中,5家平台累计涉及已催还资金近494亿元、平均催收佣金率高达21%,8家平台累计登记债权人数量达4.39万人、注册登记催债人数达8.57万人,15家平台累计委托催债案件数量超84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