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首次公开发行(IPO)保持常态化、从严审核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IPO被否企业数量大幅攀升也在意料之中。统计显示,截至7月31日,证监会已审核324家IPO申请,其中,273家通过审核,43家被否,5家取消、3家暂缓表决。否决率为13.27%,远高于去年的个位数水平。
根据发审委公布的内容梳理,除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及会计基础的规范性、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以及申请文件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常规审核重点外,持续盈利能力方面审核更加严格成为较为明显的变化。这体现在业绩规模重心重回3000万元、应收账款核查趋严、费用处理询问增多等。
变化一:4月至今无净利低于3000万企业过会
去年底今年初,部分IPO企业在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情况下通过了审核成功上市,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话题。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顺利通过发审会,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仅有2家,而这样的现象在3月底之后不再出现。也就是说,4月至今,净利润在3000万元以下的拟IPO企业都无功而返了。
与之呼应的是,近期否决的多家企业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业绩规模。这些企业业绩规模在报告期内持续保持在2000多万元且未来发展的前景基本上保持稳定不会有重大突破。
一位华南地区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之前有些低于3000万净利润而过会的企业可能确实有独特之处,但并不就能代表基本的审核标准。落于实践,不同行业的发行人IPO要求的业绩规模门槛可能会不一样。
以被否的时代院线为例,报告期内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3994.40万元、4334.78万元、3356.28万元,但这一盈利水平在影视行业明显过低。可比公司,如同样在IPO排队的横店影视净利润逾3亿元,而正在借壳上市的万达电影净利润也超过3亿元。
变化二:应收账款核查更加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