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财经 > 金融 >

老城广州的科创新事

0
时间:2017-12-22 17:14:47 来源:界面新闻
[导读]参加完在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后,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马不停蹄地向南进发。他的目的地不是腾讯大本营深圳,而是200公里以外的

参加完在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后,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马不停蹄地向南进发。他的目的地不是腾讯大本营深圳,而是200公里以外的广州。和他一起来到广州的,还有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

“双马”同时参加科技界的大型活动并不罕见,但广州却是一个比较少见的目的地。

尽管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强调,广州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与北京、深圳以及上海相比,广州过去的声量还是小了很多。

为了扭转局势,广州正在做出改变。

第一波创新潮的沃土

广州不重视科创吗?答案是否定的。

回到世纪之交,第一代互联网巨头网易就诞生于此。在丁磊的带领下,网易从最初的新闻门户,逐渐变成了集电子邮件、游戏、电商等等业务与一身的互联网巨头,并为华南输送了一批人才。

2005年,李学凌从网易离职创业。在广州,他创办了一个名叫多玩游戏网的网站,并获得了雷军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3年后,这家网站推出了一个名叫YY的语音软件,赢得了大批用户。2012年11月,这家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李学凌创办多玩游戏网的前一年,两位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友何小鹏与梁捷一起在广州创办了UC优视科技。他们后来研发推出的UC浏览器,一度成为了国内最受欢迎的移动浏览器。2014年,UC整体被阿里巴巴所收购。

除了这些在第一波互联网热潮中兴起的公司之外,到了2010年前后的第二波互联网热潮中,像唯品会这样的新型电商企业也在广州崛起。最新的消息是,唯品会刚刚被腾讯京东联合投资了8.63亿美元。

可以说,广州并不缺科技创新成果。和近邻深圳相比,广州同样孕育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

能够成为一批科技企业的诞生地,广州自然也有自己的优势。“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广州的优势在于生活成本够低。” 广州玖的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陆建銮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相比于北上深杭这些城市来说,无论是在地价还是人力成本上,广州都有优势。”

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发布的《2017中国写字楼核心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深圳的写字楼租金为每平米268.1元,广州则为每平方米171.7元,相差接近每平米100元。对资金紧张的初创企业而言,租金上的差异无疑是它们选择落地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包括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也为科创事业在广州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我们的创始团队基本都是来自中山大学的,自然会选择留在广州进行创业。”掌贝COO兼联合创始人魏剑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化店铺营销服务解决方案的初创企业。像这样背景的初创公司,广州还有很多。

低调是把双刃剑

“广州是千年商都,商业气氛十分浓厚。”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南教授如是评价。早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之时,广州就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起到了沟通内外的作用。

“敢为人先”、“务实创新”被认为是粤商精神的特质。这些精神具体到创业者身上,又显示出了不同的表现。

华峰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挺峰认为,广州创业者普遍显得低调和务实。他对界面新闻记者举例称,自己曾经和来自广州的日化品牌“舒客”有过业务合作,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有着多年经验的行业老兵,但一旦投资人希望创始人多对外宣传的时候,他们大多选择拒绝。

陆建銮也表示,广州和北京的创业氛围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广州人本来就很看重实际的收益,就算是创业也是一样,像乐视这种类型的公司,在广州根本不可能有生存空间。”

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苏蔚则对界面新闻记者总结称,从自己的观察来看,广州的创业氛围实际上不差,创业者比较务实,“天生就是做生意的。”相比较下,北京的创业者则是“理想宏大,创业的前几年甚至不在乎挣不挣钱。”

“广州的互联网创业以流量运营为主,流量是一门低买高卖的生意,有很多细节需要关注。”苏蔚表示,比如以前流量主要发生在网页上,现在则更多是在今日头条等信息流投广告,这个转变的过程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比如投放时间、页面布局之类的事情。

“在广州,当地的创业者可以说比较踏实,但是反过来说,天花板也没有那么高。项目实现盈利容易,但体量就不会有那么大。”他提到,目前,青松基金在广州投资的企业不多,互联网美妆品牌“HomeFacial美颜家”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如何把握低调的尺度,算是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点。太高调的企业固然会在市场上遭到来自各方的针对;但过于低调,也意味着企业有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

“其实在广州有很多好的创业项目,但是都是因为团队太低调,所以导致缺乏曝光。”陈挺峰说。

有接受采访的创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缺少包装宣传可以算是广州地区初创企业的通病。“比如说一些公司,自己公布的用户数量会比第三方研究机构所公布的要少,这在其他地方其实是挺不可思议的。”

这样的后果就是,人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广州在科创方面的成果。

比如,现在大家提起网易时,更多想到的是杭州的研发中心。至于YY或UC,也鲜有人将它们和广州联系起来,尽管它们的确是广州土生土长的企业。

另外,和上海人追求的海派文化、精英文化不同,尽管广州人同样重视生活品质,但它们的日常生活,却是被更多地沾染上了市井的味道。

如果说上海人眼中的“生活”是灯火通明的外滩以及音乐伴奏下的西式餐馆;广州人眼中的生活就是散布于大街小巷之中的菜市场,以及周日早上一顿慵懒的早茶。

“广州和上海都是商业城市,受海洋文化影响,开拓性强,敢闯敢拼。”玖的科技副总裁陆建銮如此比较两个城市之间的不同,“但是上海的精英气息要浓厚一些,广州就显得生活化一些。”

对于居住在当地的居民来说,生活气息浓厚并不是坏事。在2015年8月,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调查中,广州就排在了国内城市的第7位。

不过,对于创业者而言,生活化太强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安于现状。丁磊就曾经评价过:“在广州生活很幸福,一不小心会让人不思进取。”

这样的结果在于,当科技创业在北京、深圳,乃至上海等城市快速发展之时,广州已经慢了一拍。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老广州这种悠闲的文化,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人们没有动力去创新;但在深圳,没有传统的束缚,人们就比较锐意进取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带来的文化特色反而是一种包袱。”他认为,实际上广州的科技创新早已被深圳拉开了差距。

丁磊也说过,“在支持现代创新方面,广州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

找到新机会

提到广州,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广州当地的文化传媒产业。过去以南方报业集团为首,一系列的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内容创作、艺术设计等文化业态,都在广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空间。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广州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报告》显示,广州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104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8%;广州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991元,占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3.1%,位居全国第一。

在这样肥沃的土壤中,一些围绕着文化产业领域的初创项目也在近年萌芽。

荔枝FM算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2015年,它们已经完成了C轮2000万美元融资。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移动电台市场2017上半年市场监测盘点分析》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荔枝FM分别位列主流移动FM应用用户活跃数前三。

公司副总裁胡威认为:“广州地区有着浓厚的粤语文化沉淀,对于饮食、旅游等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积累,荔枝FM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构建在这些文化基础上,这也是荔枝区别于其它音频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一家落地于广州的原创对话小说App“迷说”也看中了这座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开放程度。COO郭攀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受早期改革开放的影响,广州的开放程度可能是相对较高的,这使得广州这座城市具备了包容万象、自由开放的气质特点,也对新兴的一些文娱形态接受较快。

作为一个主要面对00后等年轻用户群体的阅读App,迷说尤其需要这种开放自由的氛围。

当然,重视商业的传统,也让一些消费升级类的公司在广州快速成长。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市内星罗棋布地分布了大大小小的市场,从果蔬生鲜到日常用品应有尽有,小商贩们甚至可以在市内的数百个批发市场内收购商品,再到市面上转售来赚取利润。

“广州传统上就是一个贸易集散地,当中分布了五六百家批发市场,消费零售等行业在其中就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我们也会特别关注这些赛道上的初创企业。”华峰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挺峰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作为一家帮助传统店铺实现智能化改造的初创企业,掌贝因此在广州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公司COO兼联合创始人魏剑夫看来,广州人最注重的消费是吃喝,这是相比于其他城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在掌贝的官方网页上,来自餐饮行业的客户被排到了合作案例的前列,当中不乏味千拉面、赛百味等大品牌,也有广州酒家这样的传统品牌。“在餐饮领域,消费升级的理念一直走在前头。”魏剑夫说。

同样具有商业文化的城市,还有上海。不过,在魏剑夫看来,两座城市在细节上多有不同。

“上海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比较多,因此标准化程度高,改造起来没有那么简单。广州这边的商铺比较分散,各自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因此有很大的改造空间。”这也是掌贝得以在广州发展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文创,也许都不能够体现近年来,广州真正的产业特点所在。对于这座城市来说,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基础才是它们优势的体现。

对传统工业进行创新改造,是制造业创新的一个体现。2015年3月,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至2017年末,要建成两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并希望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计划。

在这份文件的刺激下,广州开始大量引入新型制造企业。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广州机器人生产量在中国国内排名第二位,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近500亿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