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来电科技的创始人袁炳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时曾下了一个判断,“大战会先洗掉一批,剩下几家再来拼,是一个从‘百电大战’到‘七国之乱’,再到三国杀的过程。
现如今,战况果然如他所说,随着资本市场的骤冷和竞争格局的恶化,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了第一轮洗牌期,大量二三梯队玩家掉队。
临近年关,界面创业又和这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老兵聊了聊,经历了上一轮快节奏的竞争,如今袁炳松对场景、产品及行业发展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以下是袁炳松的口述,界面创业略加编辑。
“急需”与“刚需”的区别
充电是一个急需的需求,正是因为它是这个特性,那我们就要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人们在什么场景下,急需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第二,当人在急需的时候,大脑的思考路径是什么?
第三,他期望获取服务时的思考顺序又是怎样的?
有时,只要把这些问题思考明白后,很多市场策略就明白了。这其实就是把握人性,依据人性做运营策略支持。
“急需”和“刚需”是有本质区别的。闹不清楚这个区别所在,公司所制定的一切策略都会是错误的。
当方向错了,就会越走越远,到时就算想掉头也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所以,在没想清楚方向的情况下就迅猛扩张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硬件的产品升级迭代在充电共享经济领域成本代价比较大,硬件一旦有大的升级改动,则旧的设备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共享充电需要考虑新旧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充电宝共享是有桩的生意和无桩生意的一个结合体。已经投放下去的硬件设备是每个企业未来商业模式延展的一个基础载体,当这个载体定义错误或者有问题的时候,即便是创业者在更新了自己的认知后,明白了其中的逻辑,他所面临的决策成本也是极其高昂的。这就是智能硬件创业与纯互联网创业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
站在场景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里,你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用户的需求,还有商家的,此外,不同场景使用的产品形态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商场这样的场景里,用户是要不停移动的,这个时候肯定是移动式的充电宝更能满足他的要求。
但是在餐饮这样的小场景里呢?用户如果需要充电,他会做什么?首先是会招手叫服务员过来问他这里有没有充电宝对吧。那服务员就会告诉他,我们这里有桌面型的,也有机柜型的,你选哪种?对用户来说,肯定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所以,在同时有桌面和机柜两种形态的小场景里,机柜是特别吃亏的。
但是桌面型充电也有问题,它的问题在于它把所有麻烦的事情都留给了商户,商户要充电,要给它连WiFi。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很烦。但对我们这种B2B2C的企业来讲,中间那层B是最不能得罪的。你不让他方便,就是不给自己方便。
所以,我思考的结果就是,过去,大家对小场景的理解都是不够深刻的,导致我们现在的这些产品形态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