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明星”,它上过春晚,也曾在大热的电影《变形金刚》中露脸。这位“明星”其实是深圳优必选研制的一款机器人,以其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深圳不断成长壮大,其带来的创新势能已然影响全国甚至全球。
8月1日,科技部称“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近日正式启动,并发布了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不难发现,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机器人占据了专项计划的大头。这些机器人服务于产业,为工业4.0不断助力,在深圳多点开花。《2016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初具规模,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在众多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占据全国领先地位,如焊接机器人、3C机器人等。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南山的大族电机,多款工业机器人在城市CBD的写字楼内快速运转,这些深圳自主研制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大有赶超日本、欧洲之势;位于宝安的同川科技,研发人员手持遥控器操控六轴机器人作出各种复杂动作;中科院先进院的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记者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工业机器人——有可产业化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有应急救灾的机器人,还有医疗康复和手术辅助机器人……
“创新之都”深圳行色匆匆的不只有创客、白领、企业家,这座城市的机器人也十分“忙碌”。从前端科研到最终的产业化落地,这些存在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工厂的机器人被反复修改、调教。
从机器人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前者更侧重技术、性能、稳定性等,后者更侧重产品体验、商业模式等。工业机器人根据用途不同,大致可分为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
市经信委、中科院先进院与市机器人协会共同起草的《2016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达469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超330家,占70.4%。工业机器人产业产值约564亿元,占机器人产业总产值的71.69%。
“基本上公司所有的毛利润都投入研发之中,大族电机有500多名员工,其中超过300人在进行研发工作。”大族电机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王光能介绍记者采访时透露。深圳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部分细分领域更有赶超海外企业之势。“国内不少电子制造中小企业都想要短平快的盈利方式,它们往往忽略了基础研究。产学研结合十分重要,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王光能说。
“国内外大公司往往要到深圳找应用场景”
深圳机器人产业的产业基础支撑雄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水平全国领先。深圳还是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微电机生产聚集地,先进制造业已实现规模化发展。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的机器人市场辐射能力强大,3C行业是继汽车行业之后第二大机器人应用领域。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助理、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直言,“深圳的科研基础不占优势,我们不是站在技术的潮头,而是站在场景需求的潮头,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毕亚雷介绍,应用场景的丰富对创新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国内外的大公司希望把机器人很好地应用在生产线上,往往要到深圳找应用场景。
李群自动化CEO石金博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当你深入行业时,会发现行业越来越细分,便能发现哪一环节需要机器人及相关设备,这是一个探索市场的过程。每个应用场景都可能滋生新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空间只会越来越大。”
深圳市同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晓龙分析,要在细分行业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海外巨头的大型机器人产品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在他看来,细分行业对“人机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川科技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人机协作的本质是希望让人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把简单重复或是对人体有害的事情交给机器人完成。”沈晓龙认为,未来几年,国产机器人将在一些细分专业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国外有四大巨头,国内可能产生几百家细分领域的王牌企业,中国企业在本地化服务和成本方面更有优势”。
“轻量级工业机器人领域是全新赛道”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大家需要尊重经验和积累。工业讲究工艺沉淀、历史传承,我们有机会去超越前辈,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石金博说,国外先进的机器人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更为灵活、迅速。在她看来,轻量级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赛道”,轻工业中对机器人的智能性要求更高,从软件和算法上机器人企业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石金博所说的“前辈”,是指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德国库卡,它们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高达70%左右。
在沈晓龙看来,判断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未来不只有一个维度。“欧美的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早,多应用于汽车生产制造,汽车的部件偏大型化,因此工业机器人也偏大型。”沈晓龙认为,这样的大型机器人在中国未必能满足日益蓬勃的工业智能化需求。
个股解析:
机器人:机器人新品迭出,综合实力支撑稳步发展
类别:公司研究机构: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仲杰 日期:2016-09-09
公司工业机器人业务总体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公司 2016 年重点推广机器人系列化新产品,包括国际领先的复合型机器人、人机协作的 7 自由度机器人、人工示教的6 轴并联机器人等,2016 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业务销售收入增速为 27.53%。目前看市场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成熟产品仍然保持旺盛需求,2015 年该业务收入5.17 亿元,我们预计 2016 年该项业务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复合机器人业已获得批量订单:全新的轻载复合机器人基于移动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融合研发,采用规觉误差补偿等技术,满足了企业数字化智慧工厂对整个机械结极运动精度的苛刻要求,解决了因多个运动单元的误差累积而造成精度不达标的问题,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适应性。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近50 台的批量市场订单。该产品未来在电子、能源、电商、机械等领域会广泛应用,价值量较高,市场前景看好。
公司推出多种服务机器人得到市场广泛的讣可:新一代迎宾展示机器人是一款工作于室内环境的,用于迎宾、接待、引领、讲解工作的智能型服务机器人,现已广泛应用于售楼处、企业展厅、银行等场景。银行劣理机器人可应用在银行大堂,具备前规觉识别、后规觉领路功能,从而胜任迎宾导引工作,目前该款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华夏银行的总行和各个支行。送餐机器人具有自主充电、自主导航、自动避让、自动送餐等实用功能,能够代替戒者部分代替餐厅服务员为顾客服务,能够减少服务人员数量,提升餐厅的品牌形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公司拥有相关服务机器人的成熟技术,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声誉,产能上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快速释放,结合市场形势分枂,我们讣为服务机器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浪潮。
智能物流领域具有战略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物流不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业务 2015年收入为 4.2 亿元,2016 年上半年收入增速为 6.73%,表现平稳,不过公司智能物流装备的市场推广取得戓略性成果,自主研发的交叉带式分拣机、双层堆垛机、环形穿梭车及智能物流协调控制系统等新产品在电子电器、快速消费品、医药、食品等领域实现应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松智能制造和京东智能物流中心生态系统的建设,由新松提供智能仓储及高速分拣设备,共同研发的先进物流技术,应用于未来京东在国内建设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并由新松承担设备制造生产不项目实施。 鉴于京东巨大的物流系统智能化需求前景,我们讣为这项合作显然具有积极的戓略意义。
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及系统集成稳步增长:该项业务也是公司三大主业之一,2015 年收入规模为 5.47 亿元,2016 年中期 2.92 亿元,同比增长 12.35%。公司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智能测量建模加工一体化技术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业务也是数字化工厂的有机极成之一,前景看好。
公司向数字化工厂业务发展具有综合优势: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轮胎行业与用EMS 系统(电动单轨天车系统),以机器人不智能制造装备可靠性高、柔性强等特点,结合智能调度控制系统,为轮胎行业推广数字化工厂奠定良好基础,目前该解决方案已在美国轮胎制造厂商实现应用。 此外,公司运用机器人不智能制造装备为汽车发动机制造厂商提供数字化工厂服务,该项目充分利用设备自动化不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技术,实现了客户产品的全制造周期信息、质量追踪,成功劣力客户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截至 2015 年底,公司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但尚未授权的与利 300 项,其中发明与利 296 项,外观设计 4 项,我们讣为公司技术基础宽阔,产业系列完整,向数字化工厂挺进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国内机器人龙头将走向世界:公司上市以来持续保持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从而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基础。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工厂、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复合型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辅劣机器人、 3D 打印设备等新产品正在不断扩大规模和提升档次,加速市场推进。公司计划采用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拓展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发展,我们讣为合适的戓略将劣于把公司打造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机器人企业。
具备可持续发展实力,维持“增持-A”投资评级:综合考虑公司未来预期,我们调整 2016-2018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0.28、 0.32、 0.38 元。公司在行业内已经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稳步发展可期,我们维持“ 增持-A”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价为 27 元,相当于 2016 年 84 倍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滑导致需求不振,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盈利水平下降,项目进展低于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