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全国城市平均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7年,全国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0%,较2015年提升1.3pct;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比2013年降低22.7%;PM10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比2013年降低44.2%。全国平均霾日数27.5天,比2016年减少10.5天,比2013年减少19.4天。74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3.4%,比2013年上升7.4pct,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8%,全年PM2.5、PM10平均浓度为47.33、82.33微克/立方米,分别较2013年下降4.65%、34.52%。
我国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指标 |
2017年 |
2013年 |
变化幅度 |
重点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 |
73.4% |
66.0% |
+7.4pct |
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 |
28 |
58 |
-51.80% |
全国城市PM2.5浓度 |
43 |
56 |
-22.70% |
全国城市PM10浓度 |
75 |
134 |
-44.20% |
全国城市平均霾日数 |
27.5 |
46.9 |
-41.36%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京津冀成主战场,减排措施到位是空气质量改善根本原因。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全年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56.0%、74.8%、84.5%,较2016年分别下降0.8、1.3、5.0pct。北方城市秋冬季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10月-12月,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削减幅度均在40%以上,平均优良天数比例64.73%,同比上升34.1pct。气象条件的助力,叠加北京乃至区域散乱污整治、散煤替代等减排措施到位,是实现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的根本原因。珠三角地区PM2.5、PM10浓度分别为34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全国三大防控区率先实现3年稳定达标。
京津冀秋冬季节优良天数比例大幅上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重点城市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ug/立方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雾霾治理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减排8.0%和4.9%,超额完成目标。“十二五”电厂脱硝、非电领域低氮燃烧技术推广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开始逐渐减少,2015年SO2排放量1859万吨,NOX排放量1852万吨,同年SO2\NO2平均浓度也大幅下降至25\30ug/立方米。“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580万吨、1574万吨以内,预计较2015年均下降15%。2017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8.0%和4.9%,超额完成年初3%的减排目标;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SO2浓度也较2013年下降41.9%。
SO2和NOX排放量持续下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大区域PM2.5浓度明显下降,2017大气十条考核圆满收官。大气十条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实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完成,圆满收官。
大气十条目标及完成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京津冀各城市平均目标完成率接近150%。京津冀各城市在冬季采暖季重污染期到来之期,通过更强力的环保治理措施顶住压力,超额完成目标,13个城市平均目标完成率为146.88%,邢台、廊坊、石家庄三座城市改善力度最大,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京津冀各城市目标完成率平均接近150%
省份 |
城市 |
考核基数 |
大气十条达标浓度 |
2017年实际浓度 |
同比改善幅度 |
较2013年改善 |
目标完成率 |
北京 |
北京 |
90 |
60 |
58 |
20.55% |
35.56% |
142.22% |
天津 |
天津 |
96 |
72 |
62 |
10.10% |
35.42% |
141.67% |
河北 |
邢台 |
155 |
116 |
80 |
8.00% |
48.39% |
193.55% |
石家庄 |
149 |
111 |
86 |
13.10% |
42.28% |
169.13% |
|
保定 |
128 |
96 |
84 |
9.70% |
34.38% |
137.50% |
|
邯郸 |
128 |
96 |
86 |
-4.90% |
32.81% |
131.25% |
|
衡水 |
121 |
90 |
77 |
11.50% |
36.36% |
145.45% |
|
唐山 |
114 |
86 |
66 |
10.80% |
42.11% |
168.42% |
|
廊坊 |
114 |
85 |
60 |
9.10% |
47.37% |
189.47% |
|
沧州 |
94 |
70 |
66 |
4.30% |
29.79% |
119.15% |
|
秦皇岛 |
65 |
49 |
44 |
4.30% |
32.31% |
129.23% |
|
承德 |
52 |
39 |
35 |
12.50% |
32.69% |
130.77% |
|
张家口 |
43 |
35 |
31 |
3.10% |
27.91% |
111.63%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京津冀“2+26”城市秋冬季节攻坚行动尚在进行,达标可期。2017年8月,环保部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今年10月至明年3月,京津冀“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77μg/m3,同比下降33.0%。从改善幅度看,“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均同比下降,27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幅满足改善目标进度要求。
降幅排名前3位的城市为北京、石家庄和廊坊,同比分别下降58.3%、52.4%和50.9%;济宁降幅最小,同比下降8.4%,尚未达到改善目标进度要求。
京津冀“2+26”城市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达标可期(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
城市 |
PM2.5平均浓度(μg/m3) |
同比变幅 |
变幅排名 |
秋冬季改善目标 |
北京市 |
45 |
-58.30% |
1 |
-25.00% |
石家庄市 |
91 |
-52.40% |
2 |
-25.00% |
廊坊市 |
52 |
-50.90% |
3 |
-18.00% |
保定市 |
83 |
-46.50% |
4 |
-22.00% |
天津市 |
59 |
-42.70% |
5 |
-25.00% |
唐山市 |
66 |
-41.10% |
6 |
-22.00% |
鹤壁市 |
72 |
-39.00% |
7 |
-18.00% |
德州市 |
69 |
-38.40% |
8 |
-15.00% |
安阳市 |
94 |
-36.90% |
9 |
-20.00% |
太原市 |
77 |
-36.40% |
10 |
-25.00% |
邢台市 |
94 |
-35.60% |
11 |
-20.00% |
新乡市 |
75 |
-33.60% |
12 |
-15.00% |
衡水市 |
84 |
-33.30% |
13 |
-18.00% |
焦作市 |
83 |
-32.50% |
14 |
-18.00% |
沧州市 |
75 |
-31.20% |
15 |
-18.00% |
滨州市 |
69 |
-30.30% |
16 |
-18.00% |
郑州市 |
82 |
-27.40% |
17 |
-20.00% |
邯郸市 |
104 |
-26.80% |
18 |
-20.00% |
济南市 |
72 |
-26.50% |
19 |
-18.00% |
聊城市 |
82 |
-25.50% |
20 |
-15.00% |
淄博市 |
77 |
-24.50% |
21 |
-15.00% |
阳泉市 |
67 |
-23.90% |
22 |
-15.00% |
长治市 |
70 |
-23.90% |
22 |
-10.00% |
濮阳市 |
86 |
-18.10% |
24 |
-15.00% |
开封市 |
83 |
-17.00% |
25 |
-10.00% |
菏泽市 |
89 |
-14.40% |
26 |
-15.00% |
晋城市 |
72 |
-14.30% |
27 |
-10.00% |
济宁市 |
76 |
-8.40% |
28 |
-10.00%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年蓝天保卫战正式打响。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治理达标的仅占29%,2018年,大气污染治理依然是环境保护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目标到2020年,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降低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下一步的大气治理工作将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调整,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继续完善。环保高压不改,政策驱动强劲,大气治理仍是环保工作的重点,治霾决心将带动环保监测领域的长期稳健发展。
2018年,环保部将开展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领域,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此次“回头看”将基本实现地市级城市督察全覆盖,推进环境保护督察完善化制度化。自2015年底至2017年底,我国已经对31个省(区、市)完成了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2019年将计划展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环保督查常态化使得环保压力传导至地方政府和企业,大气监测市场进一步打开,县级区域空气能力建设、工业园区监测点位、农村站、边界建站,监测站点加密、新增参数将继续保持增长。
《关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3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公告将执行区域扩大至“2+26”城市;执行范围包括火电、钢铁、炼焦、化工、有色、水泥、锅炉等25个行业或子行业;执行标准加严,特别排放限值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收严七成,氮氧化物浓度只有标准的18%左右。要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更上一层楼,就绝对不能在环境监测及数据质量上打歪主意、动手脚,18年大气污染物网格化监测将进一步普及、细化,数据密度加大,质量提高,污染溯源,靶向治理,源头防控的治污体制将助力监测行业的业绩再爆发。
二、网格化提升监测质量,河北推动力度居首 1、格化监测兼具五大功能,助力精准治霾。“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以大气、水质、土壤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监控进一步完善,以互联网+、大数据、智慧环保为基础的环境网格化监测和管理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网格化监测是一项严谨、科学的综合监测技术,通过区域内覆盖的网格化监测系统生成海量数据,进行批量甄别、处理与综合分析,实时反映局部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及扩散状况。网格化精准监测系统兼具“监测”、“管理”、“防治”、“评估”和“预报”五大功能,可对城市主要有组织污染物排放、无组织排放区、特色区域等进行重点监控和日常管理,找出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并进行定向治理和减排评估,极大地助力精准治霾工作。
2、四大技术要求过硬,建立坚实护城河。大气网格化监测需满足“监测参数全面”、“多环境适应性”、“时间分辨率高”以及“数据传输稳定”四大技术要求,有一定的进入壁垒。大气网格化监测参数严格按照国家空气污染物的一般项目,如大气中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等;技术可适应居民区、商业区、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工业排放源等多种环境监测对象;时间分辨率一般不大于15min,较常规的空气质量自动站提升4倍;同时实时数据传输的最大延迟时间不应超过30s。
四大技术要求过硬,建立坚实护城河
序号 |
网格化监测总体要求 |
网格化监测具体要求 |
1 |
监测参数全面 |
能够对环境大气中的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进行监测。在特殊地区,还应能对硫化氢、VOC等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 |
2 |
多环境适应性 |
大气网格化监测技术可实现对整个区域的全覆盖监测,包括居民区、商业区、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工业排放源等多种环境监测对象。 |
3 |
时间分辨率高 |
大气污染物变化迁移始终是动态的,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空气质量信息。在应用中,大气网格化监测技术时间分辨率一般不大于15min,较常规的空气质量自动站提升了4倍。 |
4 |
数据传输稳定 |
大气网格化监测应采用实时连续监测,监测数据应实时汇集至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实时数据传输的最大延迟时间不应超过30s。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三大层面保驾护航。网格化环境监测的总体框架主要分为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三大层面。数据层主要为平台的数据来源,包括网格信息来源,在线数据、工况数据、视频信息等污染源信息来源、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环境质量信息来源;应用支撑层主要涉及工作流管理系统、报表工具、移动APP框架支撑系统、交换平台、GIS平台等技术支撑模块;应用服务层为上层界面的主要功能展示,包括PC端应用服务和移动端APP应用服务。PC应用服务包括GIS地图展示、任务管理、网格档案信息查询、污染源信息查询、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移动端APP应用包括任务管理、环保手册、信息查询等。三大层面保证网格化环境监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三、大气网格化监测市场空间大,环境监测获政策青睐 1、大气网格化监测市场空间22亿。我国已形成由国控、省级、市级多级别覆盖全国空气及沙尘天气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截至201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共建成1436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颗粒物(PM10、PM2.5)、臭氧(O3)和常规气态污染物(SO2、NO2、CO)三类6项指标,大气监测存在站点下沉、更新换代及第三方运维需求。我们测算,十三五期间站点新增2000个,新增空间20亿;大气质量监测网2011年左右逐步建成,按7-8年的设备生命周期计算,十三五期间更新替换需求约10亿。2016年河北地区网格化环境监测订单额为1.16亿元,占河北环境订单总额的72%,按此比例推算,我国大气网格化监测拥有21.6亿左右的市场空间。
2、“上收监测权,造假零容忍”,环境监测获政策青睐。大气环境监测方面,2016年底大气1436个国控点已实现全部上收;6家企业获城市站运维资格并完成运维工作交接。监测是环保之要,上收监测权体现国家层面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201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零容忍”监测数据造假,要求到2020年,通过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3、第三方运维兴起,稳定现金流凸显防御价值。环保部发布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我们认为,环境监测也将逐步转为第三方运维模式:监测站点的增加给政府带来较大财政压力,而第三方运维模式节省成本、解决政府的问题,也给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
2017年来订单总额超7亿,河北占比65.34%遥遥领先。2017年以来我国大气网格化监测订单总额为70,491.81万元,招标主体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天津、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四川、江苏、甘肃、湖北、新疆与辽宁这15个省级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