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相读书会上线之前,知识付费领域的竞争一直处于一种斯斯文文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状态。直到一周前,新世相推出知识付费产品「新世相读书会」。
产品上线不到一周,就遭遇了「友商」紧张的「战役式」挖角。随后,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在朋友圈予以证实,首席品牌官邵世伟更是直接点出「新世相读书会作者被罗振宇老师的得到定点抢夺」。
张伟的新世相和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两个此前在新媒体领域的创业旗帜,在先后进入知识付费领域后终于要开始全面竞争了。和其他风口行业比,一直以来稍显平静的知识付费行业或许从此以后要热闹起来了。
「新世相读书会」是10月10日正式上线的。从时间窗口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应景」的产品。类似的事情,得到在做,十点读书在做,很多传统音频平台都在做。而且已经有大V、著名IP因为续订率不高,开始退出这个领域。而「新世相读书会」上线一小时收入就破百万。
正因为如此,「新世相读书会」上的作者被盯上了。有媒体爆出,来自另一款知识付费产品「得到」的运营人员以高于自身平台作者的报酬强挖新世相读书会的作者。新世相创始人张伟随后在朋友圈证实:确实存在战役式挖人,但一个都没挖走。
据新世相首席品牌官邵世伟介绍,新世相读书会上线两天后,便开始陆续有作者反馈,遇到了得到高价抢夺,开出的价格远高于得到平台上自身作者的稿酬。
「但是几乎没人被挖走,留下的原因主要是新世相读书会在保证高质量内容的同时还有着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保证了作者更加有保证的优厚收入。」邵世伟介绍。
过去一年,知识付费是个不大不小的风口。说它大,是因为仅仅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新创公司就有几十家,有的从内容本身切入,有的从平台切入,有的从经纪中介模式切入,拿到两轮以上投资的不在少数。这还不包括像喜马拉雅、得到、十点读书这种转型而来的知识付费平台。
说它小,是因为真正度过生死线的没几家。新创公司要解决流量问题,转型公司要解决留存问题。这是过往所有知识付费平台的两大命门。
新世相读书会上线的第二天,我和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一边喝咖啡一边聊了聊知识付费。张伟说,这个产品,新世相足足准备了半年,光是两个核心岗位的人选,他就挖了4个月。
先说这个产品是什么。既然是知识付费,首先当然要花钱:会员费一年365元,相当于每天一块钱,享受新世相安排的12位名家提供的读书服务。比如石黑一雄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新世相会找一位国内最熟悉他的专业人士给你讲解他的作品。
请牛人给你读书、拆书,这个模式并不新鲜,几乎每个知识付费平台都有人在这么做,但能做好的不多。做不好的原因,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是「驴唇不对马嘴」。
每一个互联网产品或者媒体品牌,都是一个流量池子。这个池子是长江还是太平洋,就决定了它是淡水还是咸水。淡水只适合鲫鱼、鲤鱼生存,咸水只适合海鲜生存。把带鱼放到长江,或者把鲫鱼扔到黄海,都是「驴唇不对马嘴」。
一些本来是靠郭德纲相声、三国评书起家的内容平台,非要把讲交响乐的大咖请来大谈阳春白雪;一些专注情感话题的平台,非要把搞创业的、做投资的请来教人怎么赚钱。咖们错位了,给咖们匹配的流量也错位了,彼此都难受。知识付费的续订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伟把知识付费的本质理解成「高效吸收有价值的知识」。高效是什么?就是足球迷直奔体育场,篮球迷直奔体育馆。用户为什么而来,TA心理最清楚,不需要时间考虑、甄选。那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呢?足球迷看梅西、C罗比赛,篮球迷看詹姆斯、库里比赛,不存在足球迷看篮球明星、篮球迷看足球明星的错位。
那么,新世相到底是足球场还是篮球场?是长江还是太平洋?其实这是一个身份问题,如果把新世相这个品牌视作一个「民族」,什么样人才会认同它?张伟说,新世相做了两年,做的项目很多,其实一直都是有意无意地在做一件事:抵抗城市焦虑。
新世相图书馆、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青春版红楼梦和鲍勃·迪伦诗歌集出版……无论是内容、活动或产品,都是给用户提供一种「成长陪伴」,从而消解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