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一部分我们这样的中小卖家来说,造节就是煎熬。”
在某大型电商平台上拥有两家服装品牌店铺的Jason告诉懂懂笔记,为了筹备十一月即将到来的电商狂欢节,团队照例已经忙活了半个多月了。
他的这两家店铺的销量,在过去近两个星期开始逐步呈下降的趋势——按照往年“惯例”,许多店铺的销量将会在十一月前的这一两个星期迎来“低潮”。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电商年年“造节”,每年都有各种新玩法。无数买家会在电商节期间集中银子“剁手”,为的就是能够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平台也会因为这些大促,创造出了动辄千亿级的销售额。
看着每年都在刷新高度的销售额,我们都会羡慕地认为这些平台上的卖家在节日期间肯定“赚疯了”。
然而Jason却大吐苦水:“我真的希望没有电商节,这些节日根本就是大卖家的游戏,是平台和快递公司的游戏,我这种中小卖家只有哭的份,甚至是劫难。”
一年之中如此多的电商狂欢,到底意义何在,为的是真正让利买家,让买家、卖家、平台三赢?但是三方都能赢……这不科学呀。
“电商造节”曾是中小卖家的狂欢日
Jason一毕业就进入某鞋业企业工作。最早,11月11日对于他来说就是光棍节,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然而在2011年11月,Jason在这家品牌女鞋公司度过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电商节”。
“不管是运营、客服还是库管,甚至连老板本人,每天都要严阵以待,大家有好几天都是在公司通宵度过的。不洗澡,轮流眯一会儿,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来询问的买家。”Jason形容,那时候他们都陷入了“魔怔”的状态:虽然不明白电商平台搞这种节日的玄机,但那一年的购物狂欢节期间,这家女鞋网店的销售额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狂欢活动就一天,但那一天我们卖出了一万多双鞋子,营收接近两百万,为此老板还请我们去吃五星级自助餐。”
Jason回忆,那一年购物节期间的销售量,几乎占到了公司全年销售量的50%,全年销售总额也因此翻了接近一番。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商造节的魅力。
“2012年中,因为突破不了职位瓶颈,所以我选择了离职。”积累了一定电商经验的Jason决定自主创业,他告诉懂懂笔记,因为自己家乡有完备的女装供应链,是国内知名的服装产业带,周围不少亲戚是做服装这一行的,所以他开店首选的就是女装品类。
由于手头资金不足,加上服装品类定位较低,Jason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在电商平台上做企业店,而是做了个人店铺。
“那个时候(个人店铺)还能够转让,所以我从一位做朋友手里买了个女装类目的三皇冠个人店铺。”他表示,因为有了前一年的火爆,所以2012年平台造节的趋势显然猛了许多,一部分流量的扶持也开始往个人卖家身上倾斜。
等他做好前期准备,那一年的电商狂欢节活动也就临近了。
“筹备(公司)花了太多时间,结果留给狂欢节准备的时间就十分紧张。”Jason不想错过那一年狂欢节的时机,所以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备战,“现在想想都觉得刺激。”
庆幸的是,Jason的团队都是有干劲的年轻人,熬夜加班完成了店铺升级、推广优化、图片设计、物流筹备等环节。在有关系的亲戚支持下,工厂也为Jason备战活动开了绿灯,从款式设计到投入生产,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备货环节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看着生产线上一件件崭新的女装,他无比的兴奋。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离开产业园,但我们还不是最晚离开的,有许多公司和团队甚至通宵达旦。”Jason现在还能够清晰地记得,2013年狂欢节前夕的几个晚上,整个电商产业园那几幢大楼灯火通明的景象。
“除了首日以外,后续几天流量也很大,客服那几天连轴转,累了在公司桌子上趴一下。我和几个哥们则是打包打到手长茧子,连续几天闻什么东西都带着胶带味。”Jason告诉懂懂笔记,虽然辛苦了好几天,但作为一家初创电商小公司,整个购物节活动一共售出了七百多件女装,销售额11.2万元,很难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刻我真的是在厕所里偷偷哭了。”在狂欢节的那几天,电商产业园里一旦有卖家突破了去年记录,隔着窗户就能听到一阵狂呼大叫,尤其到了最后几天,狂欢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都很拼,那时候是(中小卖家)最幸福的时期。”
故事的开始往往都是美好的,因为只有放水养鱼才能“聚拢流量”。狂欢中的“小卖家”不知道,有朝一日他们会成为平台的待宰羔羊。
价格战叠加“造节”怪圈,中小卖家好日子结束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当时平台上有几家女装‘寡头’,但是品牌定位较高,价格也都在300~500元之间。”Jason告诉懂懂笔记,由于自己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过几年,所以也知道在产品风格上,尽量避免跟这些女装寡头竞争。“一个是小清新,一个是性价比,在早期还是蛮有竞争力的。”
但随着日韩文化的流行,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部分主打年轻时尚的女装品牌逐渐成为新的准“寡头”,平台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有威胁了,不是在平日,而是每逢各种购物节,这些新旧‘寡头’就跟虹吸一样,把流量吸光了。” Jason的店从2014年电商狂欢节吃“败仗”开始,他对这种“虹吸”的感觉就愈发明显起来。
早在刚创业时,就有老大哥告诉Jason一个“二八定律”,就是20%的头部卖家,圈走了80%的流量;剩下的80%中小卖家,再来瓜分区区20%的流量。
然而他并未在意,毕竟这两年的狂欢节他都能用比较少的推广费用,博取较为可观的流量和转化。
但在2014年的电商狂欢节,却让他突然有了一种错觉,“我之前开的是一家假的网店”。
“因为有前两年的小成功做铺垫,加上也在电商这块赚了一点,所以决定在2014年好好做做推广和包装。”Jason在这一年节前计划在店铺投入十万元左右的资金,其中一半是“烧”给平台的推广费用,另外的四分之一用于重新设计店铺风格和产品图片,以及改进产品的物流包装。剩下的四分之一用于增加临时人手。
而且在工厂方面,他也与亲戚打了保票,画了“大饼”,所以工厂在狂欢节的半年前就开始筹备新的设计和生产资料。
“固定团队扩充到了25人,9月份从院校雇的兼职学生也有15人,都为了备战这次11月大促。”然而Jason所期待的火爆并没有出现。
他清楚地记得,在购物狂欢节的当天,投入的推广确实奏效了,有大量的流量涌进店铺,但咨询的买家却没有像预期那样“爆发”,甚至为了活动而“增员”的兼职客服,咨询量也不太饱满。一天下来,店铺女装的销量仅有区区九百来件。
这让Jason很是失望。“虽然比往年的销量高,但那一年的投入也多了好几倍。”他指望后续几天的余热升温,“虽然我知道活动当天是关键,但投入了这么多,接下来几天尽量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