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短视频内容创作者玉婷(化名)终于收到了所在公会(为短视频或直播平台输送内容创作者的组织)发的400元补贴。这400元是她在腾讯微视(以下简称“微视”)发布原创的18条视频内容后,获得的全部补贴。而按照公会此前的介绍,微视正大力通过补贴招揽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每发布一条原创视频,都会获得100元的保底收入。
王婷告诉记者,补贴的钱一拖再拖,补贴政策频繁发生改变,最后收到的钱和预期严重不符。
近日,不少像玉婷一样的创作者爆料称,自己按协议要求在微视上发布视频,却遭遇不同程度的补贴拖欠,结算标准和刚签约时相比也大打折扣。部分与微视合作的公会等组织也表示结算周期长、补贴流程复杂对组织的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事实上,此次的“欠薪风波”已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7月24日,腾讯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暂不便对外接受采访。”
缩水的补贴
玉婷所在的公会名叫天汇星娱(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汇星娱”)。据悉,该公会是专门进行网红孵化和全国艺人招募,目前艺人规模已达8000人。补贴是由短视频平台支付给公会、机构,再由公会、机构发放给创作者。
5月,玉婷正式在微视上发布小视频。在此之前,她在抖音发布的视频,浏览量常能过万。天汇星娱希望她能加入微视,并承诺按标准给她收益。
按照天汇星娱最初公布的创作者待遇标准,凡是经审核通过的视频每条保底100元,其余按照点赞数结算,最高全网现象级爆款内容每条高达10万元。
根据腾讯在今年6月公布的微视相关公告,微视的补贴将通过企鹅号发放,且将接入更多的分发平台,这将为创作者们带来更高的补贴上限。例如,在6月补贴新规则下,单条小视频补贴最高可达到4500元,比4月单条小视频最高补贴还要高出1500元。
多位受访者告诉本报记者,因为微视补贴较高,所以才选择在微视上发布独家内容。此外,也有短视频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微视的补贴力度为全网最高。
但玉婷却表示,原本应该收到几千元的补贴,到手仅有400元。
除此之外,短视频内容的审核标准也是创作者与公会、微视的主要矛盾点。玉婷告诉记者:“5月份的补贴拖到了7月,此前公会找到我的时候没有要求签合同,现在要求没有签合同的将停止结算。另外,公会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说视频不合格,微视不能通过。”
对于网络上的“拖欠工资”言论,天汇星娱6月9日发布公告称,创作者补贴的发放机制是以腾讯公布的补贴规则为基础的,目前薪资正常结算。
记者了解到,多位受访者和玉婷的经历相似。在武汉读研的小微(化名)给记者发来两张公会的审核评语表,两张表均是针对小微在五月拍的20条视频,不过是前后两次审核的意见结果。一张表上标记了20条视频中有15条分别因“时长不足15秒”“照片合集”“曝光”“贴纸”等理由审核未通过。第二张表显示,第一次过审的5条视频又因“无实质性内容”“有效播放量低”等理由删去了3条。
一位微视合作机构的人员向本报记者透露:“微视的水军太多了,给很多创作者误导。之前的大部分浏览量是微视给的,不是真人点赞评论,所以在播放量计算上和创作者也有分歧。”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律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补贴的发放制度主要依靠协议约定,具体的规则,以及在协议周期变更的规则应该明确告知创作者才具有约束力。”
国家文化影视立法咨询律师郑小强也告诉记者:“合作期限内,审核标准不能擅自改变。没有签约合同的创作者,事实上也进行了履行,因此微视与公会也受到相关条款的约束。”
防御战争
据上述与微视合作的机构人员向本报记者透露:“腾讯现在同步了腾讯的其他平台,播放量还是很可观的,包含QQ空间、QQ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腾讯视频、QQ看点,为微视提供流量支持。”
此前腾讯方面告诉本报记者:“微视从2017年8月正式‘复活’开始重新启动版本更新。在创作者引进及培养方面, 2018年企鹅号将重点扶持短视频内容,微视也会让内容创作者实现分成收益。”
虽然有腾讯系各方流量加持,但微视的表现并不出众。据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显示,微视复活以来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和抖音、快手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2018年6月抖音、快手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为2.07亿人次和2.31亿人次,而同时期微视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仅为0.43亿人次。
对于微视利用补贴捆绑内容创作者的行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此做法不利于微视的持续发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很多主流内容平台都在针对头部乃至腰部账号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持,这本身对于内容分发方来说,只是一种平台示好,并不足以支撑其黏性。所以要通过公会拉入足够多的底层玩家,扶持起自己的头部内容。
通过内容补贴可以看出,微视对公会的依赖比抖音、快手更大。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内容平台中心化的结果是需要公会对主播进行控制。没有公会的支持,主播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所以必须破除这个中心化,这样个人凭借自己的魅力,任何时候参与都不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全民型短视频比主打明星、红人的短视频用户量更大。
据QuestMobile移动大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短视频行业用户会安装多个APP尝鲜,用户忠诚度随之下降,用户争夺愈加激烈。相比2017年6月,7.3%的用户会安装三个短视频独立APP,一年后该指标上涨至19.3%。甚至有4.5%的用户会选择安装5个以上的短视频软件。
在内容分发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内容创作者不会单纯依附于某个平台,只有多渠道发布,才能确保内容获得足够的流量。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已经成功的头部创作者,对任何平台都没有忠诚度。即便拥有补贴,如果缺少流量,内容创作者依然会流失。”
微视对于腾讯不是一个战略产品,只是防御产品。
“近两年头条系的抖音等短视频产品,通过算法推荐,增加了用户打开的次数和用户停留的时长,降低了大家使用微信的时间。”做短视频教学的自媒体“两米青年”创始人刘杰说,这也是腾讯布局短视频的原因。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微视并不是腾讯的核心战略产品。腾讯目前并没有依靠集团力量推广微视。腾讯重启微视的目的,是为了遏制抖音、头条系的发展,并不是真的想要微视这个产品做得多大、多好。
该观点也获得了互联网分析师葛甲的认可:“微视之所以复活是为了抵御抖音、快手的声势。短视频的标准都是快手和抖音制定的,只要它们不犯错,基本没追上的机会。腾讯仅依靠补贴很难让微视做起来。”
按照短视频目前的发展程度,补贴已经不是获取流量最好的方式。在短视频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的状态下,微视要想崛起,必须有自己的颠覆式特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抖音之前因为太像秒拍,所以一直默默无闻,而快手看起来虽然比秒拍更平民化,反而先崛起。”
微视对抖音快手还无法构成威胁。刘杰也向记者坦言:“微视包括百度Nani等平台都是在模仿抖音和快手,用户不会看重复的内容。抖音在时间上抢先一步已经形成生态,聚集了很多创作者,并累计了粉丝。而且头部创作者不会被其他平台的补贴打动,因为他们在抖音上通过接广告获得的收入已经远超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