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你是否幻想过这样的场面:出门不用带钱包,无论是在购物或者消费时,只需用手机支付就可以买单;想要购买食品、订购机票,预订电影票...在家只要用手指一按就不用出门、不用打电话,只需通过手机软件就能统统搞定。像这样的移动支付已经进入各行各业,日渐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之一,“出门不带钱”的生活,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近日,记者和朋友在城区公园路吃小吃,吃完买单时发现身上没有零钱,就递给老板一张整钞,老板笑眯眯地指了前台上面一块小牌子说:“没零钱补你哦,你就扫码支付吧。”朋友说现在的商贩还真时尚,都会用这种新型支付工具了。老板感慨地说:“周围商家都在用,你不用生意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有些人不带现金,你不支持扫码支付顾客就走了。”
记者了解到,身上不带现金成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新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已经成为商户的短板。
李女士在毕节城区经营一家美容院已有10余年,从去年起,她向顾客提供了“支付二维码”收银服务,这让她觉得做起生意来方便了很多。“进美容院的消费普遍都要高点,有些时候顾客身上现金不够,就扫二维码,还有些没带零钱的顾客,找钱很不方便,也只需要扫二维码,差不多5秒钟即可完成支付,没有收钱、点钱和找零钱等步骤,省事多了。”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如今,周围的商铺甚至路边的小商贩,在做生意的时候,都会出示自己的微信二维码,让顾客“扫一扫”付款。
30岁的刘女士认为,现在必须用现金的地方真是越来越少了,200元都可以用很久。刘女士说,她曾经在公交车上钱包被偷,从那以后她就很少带钱包出门。她表示,平时除了在菜市场买菜带点现金外,基本都用手机支付。“像电费、手机费都可以通过各种APP缴纳,小区周围的游乐场、干洗店、水果店、理发店等等都可以用手机支付。”刘女士说,“以前出门都要带钱包,而且钱包里必须装上银行卡,现在什么都不用带了,微信绑定银行卡,带上手机就ok了。”
仅依靠手机支付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不过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现金支付仍是首选。家住七星关区南门口的吴先生说,自己65岁了,只要出门消费都用现金,也不会用手机买单。虽然他也用微信,但没有绑定银行卡,常看到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要谨防网络诈骗,所以不敢手机绑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种无现金参与的消费模式对许多年轻的市民来说已不陌生,吃饭、看电影、购物、缴水电费、买车票、转账汇款,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就可操作。但是,随着无现金支付的普及,如何保证支付安全,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据中国银联日前发布的《2016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遭遇过通信网络诈骗并发生损失,其中,消费者因扫描二维码而被骗的案例并不少见。
在某行政部门工作的付先生说,如今,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流行和推广,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接受和习惯“扫一扫”这种“掏手机”消费方式。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建议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支付时要保留足够的谨慎,尤其不要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