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规你看了吗?明年4月1日之后,起扫码付款就将限额了。限额对消费者有影响吗?最低单日限额500元!小编觉得日常这些额度是够用了,如果预估有大额支付可以用刷卡。还可以避免一些陷阱,就像下面列举的欺诈手段,扫码要小心这些雷。
27日下午,央行发布条码支付新规,明确支付机构提供条码支付服务必须持牌经营,并将对条码支付额度进行分级管理,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最低单日限额500元。500元的静态条码限额是否能满足多数人的日常支付需求?
对此微信与支付宝先后作出回应,均表示,认同央行规范,同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限额对消费者有影响吗?
专家认为,各项单日累计交易额度能满足大部分人使用条码支付付款的需求。
简单地说,就是用户的风险防范等级越高,每天可以交易的金额就越高,如规范中提到的A级,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再加上静态密码、指纹等要素,就可以不受额度限制。
如果商家放个静态码你就敢扫,支付额度自然就低。
总体来看各项单日累计交易额度能够有效满足绝大部分客户使用条码支付进行付款的需求,基本不影响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体验,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条码支付的安全水平。
欺诈手段多 扫码小心这些雷
梳理公开材料可以发现,此前有不少案例利用的就是当下扫码的一些缺陷和漏洞。
1、静态条码被“调包”
2017年3月,江某误扫了共享单车上被掉包的二维码,将99元押金转入不法分子账户,无法追回。目前,部分特约商户(小微商户)用静态条码作为收款码,但静态条码容易被调换,如果扫描不法分子调换的条码支付,资金将付给不法分子,导致商户无法收到钱款。
2、利用收款码伪造交通罚单等
2017年3月,南京的邹先生在车上发现一张违停罚单,并附有二维码“扫码可缴费”。扫描二维码后显示“违章处理,转账200元,点击确认”。核实发现是假罚单。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图省事的心理和有时存在粗心大意的情况,基于日常生活消费、公共事业缴费(水、电、燃气费等)、交通违章发单缴费等应用场景,编造虚假的缴费信息通知或提示,同时放置或印制伪造的条码,误导客户扫描伪码,实施欺诈。
3、嵌入木马,扫码被盗刷或窃取信息
不法分子将木马病毒程序嵌入到其生成的条码当中,一旦误扫了此类条码,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近期“清理僵尸粉”骗局也属于这种类型。
4、诱骗消费者发送付款码后盗刷
不法分子以金钱或物质奖励、优惠等诱导消费者向其发送付款码,之后迅速实施盗刷。2016年8月,参加了“集赞送礼品”活动的云南杨小姐联系商家换取奖品,商家不断要求杨小姐发送付款码,最终成功盗取了其账户资金。
5、虚假网店发收款条码实施欺诈
在网购过程中,存在不法商户在消费者支付环节骗取其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进行付款。南京的沈小姐在网购选好衣物后,通过店家发来的二维码进行手机付款,但之后被对方拉黑,损失约2000元。
6、利用小礼品等奖励诱导扫码注册
不法分子采用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并在注册页面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相关信息,随后将个人身份信息转卖获利。(宓迪)
花呗套现案宣判 90后男子被判非法经营罪
12月27日消息,“花呗套现”非法经营第一案在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宣判。杜某某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构成非法经营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
在犯案期间,这位90后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犯罪。在庭审中,杜某表示“大部分的手续费都给了中介人员,我只得到几千元。我以为套现的是电商用户,我为他们提供帮助不算犯罪。”
和信用卡套现型犯罪不同的是,像杜某这样通过“花呗”套现并收取手续费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之前的确没有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的界定。
检察官助理称,“从根本上来讲,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利用‘花呗’通过虚假交易套现,实质上仍是一种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资金支付结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