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帮助开发魔术实验包。山村还可以制作地震传感器和月球车
使用神奇的实验包,四年级的农村孩子可以制作地震传感器包,掌握隐形墨水的原理。到了五年级,你可以组装一辆月球模型车和一个巡逻车机器人。在深圳的帮助下开发的这些实验包将被送到全国的农村学校。
1月5日,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中国平安选择在“科技创新之都”深圳举办“青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和研讨会。如何将科技教育的翅膀插入山村儿童正是本次讨论的目标。
与会者包括中国科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广东省扶贫办公室、河北、云南、贵州、甘肃、广东省教育厅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政府、扶贫办公室、深圳教育局的专家,以及一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
“实验包”大有乾坤,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落地生根
2019年6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平安中国共同发起了“青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根据官方部署,该计划依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根据农村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合理设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天科学和农业科学五大课程主题,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有趣、优质的科学实践课程,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和扶贫的精准化。
如何让量身定制的课程扎根而不是空中楼阁成为最大的“试金石”。
作为课程带头人,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牵头编写了《青年科技素养提升教材》及配套的《实验包》,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赠给项目学校。截至2019年12月底,来自17个省的捐赠已经完成,共计190 000本教科书和51 000个实验包。三十名国家级优秀教师和省级教师及研究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农村教师录制教师培训示范课程。
在节目中,杜南记者看到了一个由各行各业的专家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实验包”。仅四年级的农村儿童就已经可以制造简单的喷雾器、地震传感器套件、组装轻型高速微型马达驱动飞机,并掌握隐形墨水的原理。到了五年级,孩子们可以制造电磁铁、完成电路、组装月球模型汽车和巡逻车机器人。
一名教师告诉杜南记者,他希望将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和机器人的概念和技术整合到孩子的大脑中,通过感知进行探索,通过探索产生兴趣,形成与科学的亲密关系,并启发大脑。
实验包。
中小学生最爱当演员、网红?调研结果发人深省
事实上,呼应着儿童科学意识的萌芽,是当前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痛点。
在深圳的研讨会上,《中国大中小学生科技素养的现状调查》的副本被公之于众。调查显示,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普遍偏低,工农业知识相对缺乏。中小学生的技术能力不理想,尤其是技术设计能力和技术问题解决能力较低。城乡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的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演员或主持人、网络名人、歌手等。中小学生职业定向排名前三。
80%的农村儿童家中有电脑,近50%喜欢玩游戏。
想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学生人数只占总数的10%左右,性别比例也大不相同。
在基础教育阶段,有理想成为工程师的中小学生人数不到
"我们应该让工程师和科学家成为网络名人。"在深圳研讨会现场,这种声音越来越大,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生物细胞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广州研究员李鹏根据自己的深造经验提出了审慎的思考:他的实验室有8名博士生,12名博士生仍在接受培训,大部分来自山区,有些已经成为副教授,这意味着科技教育可以改变生活。但是现在当我问初中生时,他们在网上和歌手中很受欢迎。因为他们主要接触这些内容,所以他们是这样接受教育的。“因此,科技素养的普及教育就像逆水行舟。我们不占用学生的思想,其他游戏等等都被占用了。“
从手机、从网络游戏中“争夺”孩子,科学元素已滋养30万人
科学家受到互联网红色崇拜的高度尊重。半年多来,这种“科技下乡”有多有效?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青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已在全国贫困地区的1000所农村学校登陆,惠及30多万名学生和网上及网下培训校长和教师10000多人次。
这个数字只是一个证明,着陆效果仍然需要现场参观。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在深圳宣布了由教育专家集体完成的《中国大中小学生技术素养发展的年度报告》以及“青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的后续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欢迎青年科技素养课程。结果,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亲和力增强,观察、表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接受采访的希望成为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工程师等)的小学生比例。)也有了很好的增长。”
在深圳,面对这张成绩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关爱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成立委员会主席顾秀莲提出了他的希望:“我们应该在受孩子们欢迎、参与意识强的中小学开展科技活动,利用科技的魅力把孩子们带出手机和网络游戏。”
她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青年科技教育,寻找提高青年科技素养的途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深圳三所学校结对子,探路更多“牵手样本”
深圳也在“科技之都”的光环下思考和探索。
杜南记者看到组织者为城乡学校发起了“携手”活动。深圳前海港学校、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东方英语学院和河南、广西、甘肃等农村学校结成了姐妹学校。今后,将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学校之间更多的交流和互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深圳主动“配对”,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样本."一位教育研究员告诉杜南记者,深圳有着优越的资源和经验,得到了许多企业的祝福和财政援助,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未来,深圳不仅可以把先进的理念、方法和资源带入山区,还可以通过互动、情感、实践和文化熏陶,激发更多的地域儿童渴望和追求科学技术。深圳市的科技魅力和品牌效应也能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
然而,深圳并不是没有短板,行业对深圳也有更多的建议。
深圳前海港学校校长罗朝轩说:“虽然深圳非常重视科技教育,但仍有改进的余地。像深圳这样大的城市里有科学园吗?同时,深圳将在大众小学之间形成一个合作伙伴计划
采写:南都记者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