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进入下半场,ofo和摩拜在抢占用户、供应链资源等方面展开贴身肉搏,激战正酣。从近期各大第三方数据机构的最新数据报告来看,ofo已在新增用户、月活跃用户等多项核心数据方面全面超越摩拜,强势坐稳共享单车行业第一宝座。反观摩拜,不仅数据表现远远不及ofo,在部分关键数据方面还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滑,落后于ofo的差距越拉越大。
近日,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易观最新发布的《2017年6月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ofo月度活跃用户增至4073.5万,稳居第一;摩拜月度活跃用户增至3548.6万排名第二,活跃用户数落后于ofo达524.9万。ofo月度活跃用户数,领先摩拜达到一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层级。同时,2017年6月,ofo活跃用户覆盖率为51.9%,排名第一;摩拜单车活跃用户覆盖率为45.2%,排名第二,相较于5月下跌近14%。
除了活跃用户大幅度领先,ofo在关键的新增用户方面的潜力也远远甩开摩拜。易观数据显示,ofo的6月新增用户数为1584.4万,居行业第一;摩拜单车新增用户数为1312.0万,大幅度落后于ofo。另外在2017年6月,ofo月度活跃用户的环比增长率为19.35%;摩拜月度活跃用户的环比增长率为11.91%。对比之下,ofo活跃用户数的环比增长率领先摩拜超62%、是摩拜的1.6倍之多。
共享单车的竞争,最终是用户规模的竞争。数据中月活跃用户指标,则代表共享单车企业的用户粘性,新增用户的快慢代表着吸引新用户的潜力。通过这两项关键数据对比不难看出,ofo在用户数量、粘性,及发展新用户的潜力方面,均已经远超摩拜,稳居共享单车第一。
ofo能建立明显优势并牢牢守住优势,并持续拉大竞争差距,这与其供应链产能优势、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密不可分。在用户需求不断爆发的当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放大产能,谁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拥有更多用户群。
今年以来,ofo已与凤凰、飞鸽、富士达、700bike等品牌单车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占据了共享单车行业70%的生产产能。依托业内遥遥领先的供应链产能优势,ofo加快了开城速度与单车投放量,截至目前,ofo已经连接了650万辆共享单车,累计向全球150座城市,上亿用户提供了超过20亿次的出行服务。近日,ofo又强势入驻泰国、马来西亚,为自己的全球扩张开拓出六块版图。
借助品牌单车企业的技术和经验优势,ofo更频繁地在产品层面不断推陈出新,引领科技创新。ofo率先与中国电信、华为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物联网的共享单车NB-loT解决方案,并将这个方案将被应用到ofo智能锁中,链接全球共享单车。如今,ofo已经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ofo正以科技驱动的方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经验,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助力城市发展。
相对于ofo亮眼表现,摩拜在这场决胜对垒中,显露颓势。摩拜自己设计、生产单车的运营模式,无法在产能上追赶上ofo的发展速度。分析人士认为,摩拜这种重资产模式,导致摩拜产能及生产速度可能要远远落后ofo,而且要想在单车投放量上与ofo实现持平,摩拜必须有更多的资本加持。
而且摩拜车重难骑的差评体验,遭到了用户的不断吐槽。即使推出新款单车“风轻扬”有一定的改观,但依旧有不少用户之言还是存在“车身过重难骑”、“轮胎花纹简单易打滑”等问题。相比于ofo不断推陈出新的肌肉车、公主车、大眼车等新车型,摩拜车型无疑较为单调,不能像ofo系列车型那样为用户带来更多的骑行乐趣。
总之,共享单车未来的市场竞争除了进一步跑马圈地之外,用户体验之争也将更为激烈,尤其是对于广大高频用户来说,用户体验将决定他们最终青睐于谁。如今,无论从数据呈现还是从街头骑行队伍来看,ofo都已经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几乎每10辆共享单车就有7辆小黄车。显然,ofo的市场第一地位已经牢牢坐实,第一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