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在线8月9日讯 从群雄逐鹿到双雄对峙,共享单车在经历过激烈的白刃战后,洗牌效应明显,第二梯队被越拉越远,主要战场只剩下ofo与摩拜的“黄橙”之争。从近期多家第三方数据机构最新数据显示,ofo与摩拜两强的竞争格局也已渐渐明朗,ofo在各项用户核心数据远甩摩拜,坐实共享单车行业第一已无悬念。在多数用户的心中,小黄车也已经成为了共享单车的代名词。
近日,知名第三方调研机构艾瑞咨询7月最新4周(7月3日-7月30日)数据显示,ofo用户7月的周度总使用次数为38228.58万,排名第一;摩拜用户7月的周度总使用次数为17999.31万,排名第二。可以看出,ofo每周的周度总使用次数均是摩拜的2倍多。
艾瑞7月数据还显示,ofo周度人均总使用次数为12.81次,排名第一;摩拜周度人均总使用次数为5.87次,排名第二。相比之下,ofo每周的人均周度总使用次数皆为摩拜的2倍多。
ofo在行业第一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具备着越来越明显的用户规模优势,以及超出竞争对手近一倍的用户使用频次。周度使用次数和人均周度使用次数越高,证明用户粘性越高,与用户生活结合的更紧密。ofo不仅获得了国内用户越来越多的青睐,还受到了广大外国留学生的好评。在前不久由外国留学生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ofo原创的共享单车位列其中。ofo也受到了央视三档重点栏目《对话》、《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集体点赞。
从2015年ofo在北大校园开始无桩共享单车的创业计划到目前,刚刚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过去,共享单车已经改变了国人的出行习惯,在多个城市打通了“交通毛细血管”。作为共享单车的原创者和领骑者,ofo在全球连接了超过800万辆共享单车,日订单超2500万,为全球7个国家超170座城市上亿用户提供了超30亿次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出行服务,街头每10辆共享单车中有7辆是ofo小黄车。ofo已成为共享单车行业代名词。
即便是互联网时代,这种速度带来的冲击也是惊人的。ofo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速度,得益于其开放的心态。
从创业伊始,ofo就本着“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的理念,与飞鸽、凤凰、富士达等传统强势自行车制造企业在技术、产品等层面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行业不可比拟的供应链优势,占据行业70%产能,加速了开城速度与单车投放量,覆盖了更广的用户群,实现了城市覆盖量和用户增速的迅猛增长。
反观摩拜,创业之初便笃定了自建工厂、自己造车的重资产模式。尽管在初衷上是为了解决“能够找到车、车辆可骑”这两大痛点,并且在投放初期也取得了业内领先的发展速度。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自己造车模式巨大的资金压力与有限的生产速度渐渐赶不上市场扩张需求,被ofo越甩越远。而且从近两个月的趋势上看,在多项核心用户数据指标上,摩拜与ofo的竞争差距有被越拉越大的迹象。
一方是开放供应链、一方是自建供应链;一方依托供应链的成熟技术不断创新车型,一方依托自己独创技术,逐步更新迭代;今天在多家第三方数据机构最新报告中呈现的一涨一跌的反差局面,或许归根结底与双方的发展模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