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单车投放市场之初,因为有广阔的空白市场可供发掘,市场竞争的焦点是跑马圈地的“速度”之战;现如今,随着全国各大城市共享单车都已纷纷进驻,短兵相接频繁爆发,市场竞争的焦点则逐渐变为用户体验的“精耕细作”;竞争的主体仍然是ofo和摩拜两强的“橙黄大战”。从近期多家权威第三方数据机构的最新数据来看,ofo在各项核心用户指标方面皆以压倒性的优势远甩摩拜稳居共享单车第一,而摩拜不仅在数字差距上面越来越大,甚至在一些关键数据指标上还出现了明显下滑,凸显后劲不足。
近日,国内权威APP数据调研公司QuestMobile最新共享单车行业数据出炉。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在国内共享单车市场,ofo以明显优势领先于摩拜等其他品牌,位居第一。ofo最新的月活用户增至3845万,排名行业第一,摩拜最新的月活用户下滑至3432万,排名行业第二,酷骑单车月活用户为405万排名第三,但与第二名摩拜差距甚远。对比来看,ofo超出摩拜413万,超出比例达12%。
QuestMobile最新数据也显示,ofo最新日均活跃用户数增至788.2万,排名第一,环比增长12%;摩拜最新日均活跃用户数下滑至697.38万,排名第二,环比下跌超3%。相比之下,ofo日均活跃用户数领先摩拜达13%。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ofo在月活跃用户数量、用户增速、日均活跃用户数量等多项数据方面皆大幅领先摩拜高居第一位,可见用户“拉新”能力远胜摩拜。
实际上,2016年以来,摩拜因城市投放起步较早,依托先发优势一直占据着共享单车市场的第一位置。随着ofo的用户增速持续远超摩拜,至2017年4月便实现了对摩拜的一举超越,登顶共享单车第一。此后,ofo则继续保持全线增长的旺盛势头,第一位置越坐越稳;而摩拜却在一些关键数据指标方面出现下滑,与ofo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追赶摩拜,超越摩拜,拉大差距,深思ofo这一路的高歌猛进,应归因于ofo的两大战略:一是开放式的“连接单车”战略;二是在用户体验层面的持续“精耕细作”。
在ofo发展之初,便制定了“只连接单车,不生产单车”的战略,与飞鸽、凤凰、富士达等老牌大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举占据共享单车行业70%的产能。有了强有力的单车产能支持,在市场竞争比拼投放速度的阶段,使ofo的开城速度、单车投放量都遥遥领先行业,进而率先覆盖了更广阔的用户群,使用户规模直线上升,这是后来超越摩拜的一大根本原因。
反观摩拜,因为采用自己建厂、自己研发生产单车的模式,因此在单车产能上自然无法与多家老牌大厂的成熟生产线相比肩,单车投放数量难与ofo抗衡。另外,在单车造价成本上摩拜也是行业最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圈地”速度,使其在用户规模上被ofo超越后,便很难追赶。
当众多城市共享单车纷纷进入,渐有饱和趋势后,竞争的焦点必然转为用户体验的竞争。不难理解,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尤其是高频用户来说,他们选择某辆共享单车都会遵循相当简单的逻辑:轻便好骑。这简单的四个字,却成为划分ofo和摩拜用户体验的分水岭。因为ofo从最初投放便已轻便著称,而摩拜则因为车型笨重,骑行费力而饱受用户吐槽。尤其是夏天,高温下骑行费力就会更不舒服,下雨天还容易出现车胎打滑、挡泥板问题导致甩泥等问题,都让用户有所顾忌。
因此,长时间的骑行实践,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加青睐轻便好骑的ofo小黄车。在街头骑行的队伍中,可以明显看出几乎每10辆共享单车就有7辆ofo小黄车,甚至小黄车已经成为了共享单车行业的代名词。前不久,原创共享单车的ofo还被众多国际留学生和央视评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蜚声全球。
不仅如此,ofo在基于现有车型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对车型进行改进升级,推陈出新。比如近日来接连推出的公主车、肌肉车、大眼车等多种车型,满足用户基本骑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骑行乐趣,甚至引发出一波又一波的“美拍晒”。而摩拜虽然也在不遗余力的迭代车型,但是主要是想解决初代车型骑行费力的问题。虽然近期推出了“风轻扬”,但骑行体验并未有任何变化,相比行业其他车型来说,还是太重。
不难看出,共享单车两强之间的竞争呈现出今天在多项数据此消彼长的态势,这在根源上边发展模式的差异所致。虽然从商业模式上,二者各有长处;但是从市场发展速度、用户选择倾向上看,ofo的“开放式”模式已然成就了更快的速度,更优的用户体验,并展现出更大的发展弹性。按此优势发展下去,从近期的各项数据走势来看,ofo已牢牢坐稳共享单车第一把交椅,第一品牌效应已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