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个问题:你会因为什么原因去购买一部智能手机?
有人会说,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肯定也会不同。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与人有关,还与时间有关。在智能手机刚刚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因为惊艳的功能和外形换机;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因为性价比高而换机;在智能手机品牌众多的时候,一部分人甚至因为谁贵就换谁,毕竟手机也是身份的象征之一;那么在今天,如果智能手机厂商还在试图以“性价比”打动客户,那么可能要失算了。
从诞生之日起,智能手机就开始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从使用时长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成年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超过4小时,如果按照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8小时休息的三分法,智能手机陪伴人们的时间占整个生活时间的一半。而事实上,已经有太多人对于这个“灵魂伴侣”不离不弃了。
从使用人数来看,中国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为6.9亿,普及率高达58%。运营商网络的升级换代让用户有了更好的上网体验,这也直接促使中国手机网民占比大幅攀升,从2007年的24%迅速攀升至现在的90%以上。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一部适合自己的智能手机早已成为现代人的高频刚需。
谈到需求,就一定离不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在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发现的动机管理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求,某层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求;该需求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其实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智能手机。如果我们也对照“马斯洛理论”对手机用户需求分个类,大概会是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用户体验需求、社交认可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比照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功能需求大概是智能手机从2007年诞生以来最先被满足的需求,使用智能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对于智能手机提供的功能也越来越不敏感。事实上,智能手机有大量功能是被用户闲置的。而对于性能需求来说,国内手机厂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陷入了“性能大战”,跑分软件一度成为手机厂商的“掌上明珠”,似乎只有跑分才能代表手机的客观能力。然而,对性能的盲目追求似乎并不能为手机厂商和用户带来更多的需求满足。
互联网资深评论人keso发表了一篇文章《雷军的孤独和小米的性价比》,其中有一个观点非常赞同——当性能过剩,性价比这出戏就再也唱不下去了。
在不久前的锤子科技2017春季新品发布会上,罗永浩问了一句:“过去的三年,手机芯片的速度快了310%,为什么你用手机做事的效率只快了13%?”事实上,这可能是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在经历以及都将面对的尴尬。
智能手机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洗礼。性能竞赛正在消耗着这个行业本该有的创新与激情。过去的10年间,智能手机行业走完了诞生、成长、壮大、全面普及以及增长瓶颈的历程,芯片以及其他硬件的性能翻倍增长,而用户却不再愿意单纯为性能买单。
我们不禁要问,在行业创新能力普遍低潮的今天,智能手机厂商究竟应该靠什么不断赢得用户的信任?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功能和性能需求被满足的时候,突破口在上一层打开——
用户体验的愉悦度成为把脉风口的关键。
在智能手机领域,用户体验是一个不能更熟悉的词汇了,谈智能手机必谈用户体验。传统的手机用户体验往往分为三个层次:手机硬件设备、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然而在用户眼中,则更看重三者交互在某一个具体使用场景中的表现。
近年来,国内手机厂商的主流打法都是以某一个特定场景的产品表现为卖点,
vivo的拍照、OPPO的快充、锤子的OS或者荣耀的设计都是典型的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产品特性,因此在特定人群中的辨识度和影响力都非常高。
过去10年,市场已经完成了对智能手机用户的“教育”,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需求已经被培养起来了,智能手机也占领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时间份额,如果说过去的手机主要满足通信需求,那么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但可以充当人体器官的延伸,更可以扮演社交网络中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某种身份认同的代表物。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苹果,时至今日苹果能为用户带来的惊艳之作已经越来越少了,从键盘到触摸屏的亮相引领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潮流,在那之后似乎并没有更多革命性的产品或者设计,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产品更是乏善可陈。尽管如此,仍然有大量铁杆用户在苹果推出新品的时候,不惜以高出普通手机许多倍的价格抢购,原因无非是苹果手机代表着某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