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罗森斯坦说,“任何时候都是。”
厄亚尔(Nir Eyal)今年39岁,他为科技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已有几年时间。
在他看来:“我们所使用的这些技术,如果说还称不上‘上瘾的’的话,也已经变成了某种‘义务’和‘冲动’。要看看信息通知的冲动……刷几分钟YouTube、Facebook、推特的冲动……一个小时后,你发现自己还是在做那些事。而这并不是巧合。厄亚尔认为,所有这一些“都是设计者有意为之的。”
厄亚尔透露说,他在家里的路由器上安装了一个控制器,每天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动切断互联网连接。“这是为了提醒自己,面对技术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他说,“我们可以控制自己。”
的确如此吗?
33岁的谷歌前员工哈里斯(Tristan Harris)并不同意。
“我们所有人都被这个系统劫持了,”哈里斯说,“所有人的大脑都可以被劫持。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哈里斯认为,地球上使用各种技术的数十亿人其实并没有太多自主选择权,而且大部分人也没有意识到,硅谷的精英们正在以看不见的方式“操控”他们的生活。
“少数科技公司里的少数人正在操纵数十亿人的思维。”哈里斯最近在温哥华的一场TED演讲中如是表示。
“没有比这更亟待解决的问题了。”哈里斯表示,“它正在改变我们的民主,改变我们与人对话和建立关系的方式。”
科技公司使用的算法是可以针对每一个人的。去年泄露的一份Facebook内部报告显示,这家公司可以对“不安全感”、“毫无价值”、“需要振作起来”等情绪情感进行界定,并利用这些弱点来“勾住”用户。而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出售,“价高者得”。
“这里面毫无道德可言。”哈里斯如是称。
哈里斯认为,科技公司并不是有意让自己的产品变得令人上瘾。他们只不过是在对广告经济做出反应;他们不断地试验各种可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技术,有时候极为成功的设计不过是巧合。
风险投资家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的措辞更谨慎些。“经营Facebook和谷歌的人都是好人,他们的战略出发点都是好的,只不过造成了没人想到的可怕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