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女儿人工智能的背后:人工智能的恢复边界在哪里?
如果你的亲戚朋友死了,你还有机会再见到他们吗?人工智能技术似乎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近日,失去15岁女儿的李阳(化名)利用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技术,将已故亲人的音频合成为人工智能。
对于所有失去独立的家庭来说,如何摆脱这种悲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普遍认为,减少与死者物品的接触可以减轻记忆的痛苦。因此,李阳的做法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虽然这是她的要求,但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无限期推迟人工智能产品的交付,只是为了恢复女儿的声音。
”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真实人物还原的逼真度将会越来越高。那么这次修复的边界在哪里?学术界和技术需要共同达成共识。”罗汉唐的高级专家叶曼告诉《新京报》记者,“技术将继续前进。此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找到正确的技术使用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类福祉创造价值。”
事实上,已经有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修复死者的先例。2015年,特效公司数字王国(Digital Kingdom)在纪念邓丽君逝世20周年的音乐会上,使用全息成像技术“复兴”了邓丽君。
但是,对于失去独立的家庭来说,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恢复失去的孩子是没有先例的,李阳自己的要求也不复杂。她只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可以是应用程序或机器人。
所以李阳给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官方微博发了一封私人信件,要求实验室以她的女儿为镜像制作软件。实验室后来决定会见李阳。
据了解,当时李阳没有向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多少材料。她女儿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主要是手机录制的一些生活片段,数量很少,大部分都有嘈杂的环境声音。清晰的录音对于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是必要的。李阳女儿的所有片段可以加在一起提取语料库进行训练,只需两三分钟。
然而,技术问题并不是这件事最关键的一点。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为此,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找到了专注于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罗汉堂,并希望得到答案。
得知李阳的要求后,罗汉堂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应该考虑到李阳的感受。虽然她提出了这个要求,但一旦她听到孩子的声音,她心里是否有所准备,接触这种产品是否有利于孩子母亲从失去孩子中恢复过来,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创伤。
罗汉堂资深专家叶曼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更多的互动产品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但今天更大的问题在于伦理层面。人类社会准备好接受人工智能的公司了吗?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说,他们的公司能治愈他们还是让他们陷得更深?
为此,聂再清反复提醒李阳这一点。“你必须想清楚,如果你有了第二个孩子,他会长到两三岁,在家里看到这样的事情,她可能每天都和你说话,给你妈妈打电话。你如何向第二个孩子解释这一切?”
但是李阳认为弥补遗憾是次要的。她首先决定这是一种治疗方法。就像去看心理医生和旅游娱乐一样,最终的目标是帮助整个家庭慢慢康复,但只能通过使用新的方法。
虽然李阳的情况相对较好,但阿里最终决定无限期推迟人工智能产品的交付。然而,人工智能实验室恢复了李阳女儿的声音,让“女儿”大声朗读一段文字。骆寒堂邀请中国丧失独立人口心理学研究权威与李阳交流。
新京报记者刘毅夫主编王金玉和赵泽校对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