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法定数字货币需要过市场检验的这一关,只有被社会和市场接受的法定数字货币才有生命力。
现在来看,法定数字货币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两方面的支撑作用:一是借鉴吸收当前信息技术的各项创新,二是依赖专业化的货币管理机构(中央银行)来发行、流通、运行和管理,这样法定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还是值得期待的。在公众逐渐习惯于使用数字货币来行使货币的三大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以后,数字货币可以与实物现金相互共存乃至逐步替代,数字货币与多元化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也能做到有效区分和功能互洽,这对社会交易总成本是巨大的节约。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使用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来管理新一代货币,社会经济运行和公众日常生活(包括在线环境和现实环境)都能够使用到有主权信用保障的法定货币,金融服务机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安其位、开拓创新,数字货币就能够充分履行数字经济时代的“硬通货”职能。
或许,“去现金化”的准确表述是“去实物现金化”,跨越千年的现金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崭新面貌继续安身立命于古老的职能,人类进入“数字货币社会”?当然这还有待于现实的努力和未来的检验。
大呼隆式地推进电子支付、过度“去现金化”,会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插在早市那堆土豆上的二维码支付标识,宣告电子支付又下一城……于是,在这个长假,许多人揣着一部手机就出门了。
提高支付效率、便利百姓生活、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现金使用风险……种种好处让电子支付方式在城市消费中渐成主流,稳步发展电子支付、减少现金使用也成大势所趋。
然而,必须看到,有少数地区和部分企业片面宣传无现金社会的概念,个别企业借高额补贴推广某种单一支付方式,甚至出现拒收现金的现象,这种简单地“去现金化”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实际,影响现金正常流通,损害部分消费者权益。
比如,在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普及率低的经济欠发达和边远地区,大呼隆式地推进电子支付、过度“去现金化”,会增加这些地区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让群众利益受损。
再比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习惯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特别是在出行、购物、看病时,一到结账就看到个二维码,对老年人来说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支付需求多种多样,应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各类消费者的选择权,鼓励发展多种支付方式,给群众保留多种支付选择。
发展电子支付不是要消灭现金,而是多一个选项。在电子支付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让民众更多了解电子支付结算方式的特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结算方式。
此外,更重要的是继续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尤其是深入研究解决电子支付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与现行法规制度的适应性、防范计算机犯罪、隐私保护等,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处理好创新与稳定的关系,推动我国电子支付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