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发展速度或快于人类学习进步的速度
从目前各方大佬的观点来看,即便是有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派,但或许还是会透露出一些对AI的担忧与未来发展走势的不确定,科技大佬尚且如此,更遑论普通民众。可以看出的是,人们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面前,还是表现出了不自信的一面。
虽然人们懂得,人类本身是在不断进化,但人工智能也可以,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学习与进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而学习进度的速度相对偏慢,但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要远超过人类,多年前人们会认为AI在围棋上战胜人类不太可能,今天已经实现了。而依据摩尔定律,计算能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番,这会驱使AI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计算机处理器速度越来越快,它们的水平会不断提高。
况且当前的中美科技巨头,几乎都在全力押注AI,谷歌、IBM等巨头相继开源AI平台,NVIDIA、英特尔公司深攻AI芯片,谷歌、苹果在大力收购AI公司,国内AT均提出AI发展战略,AI的发展速度未来几年可能会加快。
在当前世界各地,不少中低技工正在不断被机器人或智能化自动化软硬件所取代,并且取代率还在不断上升。有人说,人类需要学习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才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而AI呢?开发一个好的程序大家花几分钟下载,甚至不用下载直接API就能用了。当然,AI技术在不断地吞噬工作,但也会不断地创造工作。问题是,创造工作的速度能否赶上它所毁灭的工作的速度?当AI的发展速度快于人类学习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多的人都会被一种被淘汰的焦虑包围。
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取代更多的工种,但不再会创造大量的低技术性岗位
尽管人们总是会拿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敲碎旧时代生产力体系,继而带来更多的新的工作来类比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但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与工业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比如过去工业革命革掉工匠们的命,用汽车取代马车,但这种变革更多是提升工业化的生产效率,带来了更多的工种,创造了大量的低技术性岗位,比如一个失地的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并不困难,因为产业工人的需求很大,而且培训上岗的技术难度不大。
但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取代更多的工种,但不会创造大量的低技术性岗位,因为它的本质不仅是消灭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而是能够自主分析与判断,与人类的脑力与技术展开竞争,即便能创造工作,也是技术性更高的工作,比如说无人驾驶技术让司机的岗位消失,但带来的却是软件工程师、程序员、设计师等相关的岗位,这些岗位不是能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上岗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正如美国学者约翰.C.黑文斯所言:技术纯熟的工匠与工业化的流水线上的廉价劳动力对抗,与对自动驾驶汽车在生死关头的程序如何编写的担忧本身不可同日而语。
人类如果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AI所取代,那么人类的工作将越来越多的聚焦在AI所不能取代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也没有人能够确保它永远不会被取代,正如有人说,我们恐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自己的无能。也有如罗振宇此前在演讲中说过一句:“再残忍的资本家好歹要剥削工人,人工智能时代可能让人们连这个价值都没有。”
心理学上的恐怖谷效应
从心理学上来看的话,恐怖谷理论或许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我们对于AI机器人的恐惧。“恐怖谷”一词由日本机器人研究院Ernst Jentsch于1906年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提出,即当机器人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时候,我们对它们的好感会提升,但是当机器人非常接近人类的时候,一旦到达某个临界点,我们的好感就对大幅度降低,甚至开始莫名的厌恶和惧怕。
为什么,因为当一个长着人的皮囊,但各项性能都超过人类、甚至克服了衰老与疾病的AI机器,人类的自尊感会被消弭于无形,而在这个时候,人们更担心的是人工智能产生独立意识,然后噬主。尽管,独立意识的产生方法现在只有几个假说而已,但需要思考的是,当一个AI的物种在智力、智商与能力等诸多方面均超出人类的时候,它是否还会心甘情愿的接受人类的统治?